线下访学

十字路口,对公业务与零售业务的抉择

字号+ 作者:admin 来源:普惠金融开放平台 2019-06-12

5月22日—23日,由昆山农商银行与CIFC普惠金融开放平台联合主办的2019’中国区域银行转型发展——“零售转型探索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在江苏昆山召开

       编者按:5月22日—23日,由昆山农商银行与CIFC普惠金融开放平台联合主办的2019’中国区域银行转型发展——“零售转型探索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在江苏昆山召开,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50余家区域银行高管,以及美国一流银行高级副总裁刘建民博士等CIFC普惠平台智库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5月22日,圆桌研讨时,有这样一组问答引人深思——

       中国区域银行代表:像我们(区域银行)现在要推进零售转型,但其实对公业务还是我们盈利的主体,并且对零售业务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还没能利用零售业务去反哺对公业务,而对公业务要大而全,零售业务也要大而全,银行要在对公业务、零售业务上都做到支持,那么整体战略应该怎么安排?富国银行是如何在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之间寻找平衡?

       美国一流银行专家、CIFC普惠平台智库专家刘建民博士:对富国银行来说,基本上是不存在这样的取舍,也就是说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富国银行不面临这样的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零售的存在、零售的强化、零售的精细化,对于对公业务而言是有力的补充。
微妙,或许是描述中国银行业所处发展时点的一个最好形容词。


       在整体经济下行、宏观去杠杆和监管肃清等多重压力下,力求触底反弹的中国银行业,无一例外地都在进行行业转型。对于有地域限制的中国区域性银行,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又该如何抉择呢?

实际案例中的比较:零售业务vs对公业务

零售业务的行业实践

       实际案例中的比较:零售业务vs对公业务 零售业务的行业实践 在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金融监管趋紧的背景下,发展零售业务成为多数区域性银行转型的“利器”。在我国区域银行中,零售业务做的相对较好的银行有:被誉为“中国版的富国银行”的招商银行;此次昆山研讨会参与讨论的泰隆银行,其零售业务实践成效显著;“纪念日存单特色服务”备受好评的浦发银行。



       对公业务的行业创新

       随着各家大中型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转型进入深水期,而对公业务也受宏观经济和行业竞争等因素逐渐由规模扩张期转向了结构优化期,对公业务转型同零售转型一样成为各家银行关注的焦点。

 

       利率市场化和竞争的加剧使得息差不断缩窄,依靠息差的传统信贷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银行需要开展专业化、多元化转型,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企业客户,通过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客户粘性和钱包份额。这就要求银行必须尽快提高公司业务的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能够在利差狭窄的市场中通过创新和转型,及时发现商机、捕捉商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并有效控制风险,从而巩固和扩大收益,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

 

       下面列举华夏银行、民生银行、郑州银行的公司业务特色创新产品,希望银行同业间可以取长补短。

        用原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的话作为本小结的总结。马蔚华曾说:“不发展对公业务,你眼前没饭吃;不发展零售业务,你将来没饭吃。

      零售业务与对公业务的抉择

        零售业务和对公业务是银行2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的特点截然不同。零售业务相对对公业务周期性更弱,特别是在我国没有个人破产法的背景下,零售业务的收益和不良率相对对公业务确实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零售业务成本高,投入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零售业务很难在短期产生护城河。

 

       在金融投资领域有一个“SRP”平衡,其中S代表规模(Scale),R代表风险(Risk),P代表利润(Profit)。也就是说一类资产在高风险、大规模和高利润之中只能同时拥有2项。比如:房屋按揭,就是属于市场规模大,风险相对较低,但是利润(收益率)也较低的一类资产。很多投资大师都警告投资者不要跟随多数人参与“旅鼠”行动。但是,现在中国的银行家们在零售业务高收益低资本消耗的引诱下正在大举盲目进入零售业务领域。很多银行把零售业务作为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但是零售业务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真的很难说。

 

       举例来说,零售资产业务是各家银行发力的重点,特别是信用卡业务更是各家银行在近2年的新宠。信用卡业务最大的特点是:无抵押,单笔额度低,贷款人数量大分布广,利率高。这些特点看起来是给了银行一个高收益(利率高)低风险的优质资产,但是实际上多数人都忽略了信用卡当前的信用风险模型存在较严重的隐患,那就是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不是很健全。如此大量的银行发力信用卡业务,实际上是显著地增加了信用卡业务的竞争,新增客户的质量堪忧。随着互金、网贷不断暴雷,零售信用贷款的风险正在通过共债链条向银行信用卡和消费贷业务传播。所以,多数抱着捞一票就走的心态杀入零售业务的银行,在未来1-2年很可能会为自己的盲目扩张买单。

 

       回归到银行业务的本源,最开始也是从零售业务做起,进而衍生出了公司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以及国际业务、投行业务等。作为零售业务,除了利率市场化的宏观政策倒逼,互联网金融的外部压力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社会属性。那就是,零售业务从长期来看,不太会随着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而产生很大的落差,总体来说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基准线上,而这也就为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块很好的“旱涝保收”的潜在市场。

 

        传统银行进行零售化运营其实最好的方式是和现有的银行商圈金融服务进行嫁接,把银行的后端金融服务和前端的商圈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化的服务链条。在这种衍生的金融服务链条上,客户在进行日常购物、休闲、消费的同时,通过具体的某种零售业态的渠道,进入更深入的银行金融服务层面。从这个角度而言,银行日后的零售运营其实是强大的后台支撑能力+前端的业务渠道能力建设。

 

       社区银行是零售化经营的前端。对于线下的社区银行而言,零售化运营的趋势更加明显,因为社区银行的本质是贴近客户和消费终端,拉近客户的距离,增加与客户沟通的机会,是银行金融服务下沉的体现。此外,社区银行的服务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银行产品,而是通过跨界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的合作来实现对社区居民的全方位服务,牢牢掌握对社区客户的需求把握。如果说电商平台是打造线上的流量平台,那么社区银行就是打造线下的社区服务平台,同时嫁接银行的金融服务。

       富国银行:零售业务与对公业务殊途同归


 
       美国一流银行CIFC普惠平台智库专家刘博士认为,未来银行的本质是信息库,而不是关系库。未来银行无论是选择零售业务为主的路径,还是选择对公业务为主的路径,最终都需要比拼数据分析、数据建模的能力,而拥有数据建模能力的银行能够在高维度上打通零售业务与对公业务的隔阂,这是两块业务的互相补充、互相支持。也就是零售业务与对公业务的殊途同归。

       区域银行如何走好转型之路?

       巴菲特对于优秀银行的两大标准:一是有非常出色的管理层;二是拥有行业中更好的盈利模式、客户基础和成本优势。


       对公业务、零售业务都是银行模式的选择,两种模式本身都存在着各自的利弊与得失,而在选择中最为关键的是充分利用好自身积累的资源优势,不断优化盈利模式与资源、成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管理模式与管理水平。


 


相关文章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41号


备案:沪ICP备14016564号-1